雙口呂的旅
基隆 雨都漫步 港畔光曲
2018/05/31
「天雨路滑,減速慢行」的紅色警示標語懸掛在國道一號往基隆途中,像是卜卦靈驗似地,車窗外豆大的雨珠開始堆積,沒幾秒後就是一陣午後傾盆大雨。對這個城市有些了解,便對這樣的情況不會太陌生。剛好!這樣的情境也才符合今日的「雨都漫步」。
一群基隆在地青年創立的團隊「Keelung for a walk 雨都漫步」,想讓當地將近2/3在臺北工作、玩樂,回家僅睡覺的年輕人能更了解自己成長的城市,規劃了一系列在地深度旅行。
「無論晴天或雨天,在基隆,雨傘絕對是必備品!」
「雨都漫步」導覽的Mila手拿彩色雨滴傘,淋著雨,充滿朝氣地說,並發給每位團員一只耳機。
這是雨都漫步貼心的浪漫,形容如貓般輕巧、不打擾地探索基隆的美。
曾經的世界第七大港
導覽從海洋廣場開始,一夥人望向有些寂寥的基隆港,配上陰雨的天更顯孤寂,難以想像這是1970年以前的臺灣第一、世界第七大港。

海洋廣場另一旁不起眼的小缺口是旭川出海口,「早期的崁仔頂街或現今位於旭川周邊的市街攤商,雞、鴨、魚肉等處理後的部位被丟入其中,然後排入海中,餵養基隆市鳥老鷹。」Mila說。1912年由日人整治運河完工,取名為「旭川」,1959年開始,基隆市政府因人口增加和市街擴張,將之「整治」。所謂的「整治」是在河面上加蓋,興建大樓。至今蓋上大樓數十年有餘,蓋下河川則充滿汙泥和垃圾。這不禁讓我聯想:飛機降落前鳥瞰臺灣屋頂加蓋的綠色景致。
不只有廟口夜市,基隆能探索更深、更多
建於1887年清治時期的面海城隍廟、因港口貿易興盛,於1950-80年代風華一時的委託行街。一個轉彎,又穿梭在當年各國船員遊走舞廳和酒吧閃爍霓虹燈所交織出的巷弄間。
我們的方向感早已迷失。

「大家跟好!常常一個閃神,就會不見幾個團員!」Mila笑說。初夏基隆猛烈的午後雷陣雨早已停歇,烏雲散去,陽光再次灑落,殘留在巷弄碎裂磚瓦間的水窪因高溫開始蒸散,停滿機車的窄巷牆上還掛著水滴,一夥人摩肩擦踵悶著,好似一串粽子在電鍋中蒸煮,溼熱難耐,令人難耐。
行經小吃街,店家將一個個尚未展開的摺疊木桌和鐵椅倚靠在騎樓柱邊,店員們忙著擦洗,等著生猛的基隆夜幕來臨。一行人在喧鬧街道和寧靜暗巷來回穿梭。街上行人戴著耳機,兩眼直視前方快步行走,與蹲坐巷弄,下了工,喝著虹吸式咖啡的住民們的銳利眼神形成強烈對比。
光鮮亮麗的城市,與晦暗的角落
在Mila的帶領下,我們穿過隱身在巷弄鐵皮中的大德橋、跨過旭川支流的西定河,河面累積的城市遺物讓我們有些吃驚,基隆還沒有污水處理,混雜潮濕、海水、雨水、霉味和排泄物氣味同時從四面八方撲鼻而來。

不遠處「鐵道路(thih-ki-lōo)」裡頭歡愉所發出紅色、粉色微光,再再提醒那些不願面對或假裝視而不見的基隆人,有些人確實存在且努力生活著。

我們回到整座城市的起點:福德廟,建於1849年,曾是清治時期臺北進入基隆的官道,廟小但巧,主祀土地公和虎爺外,也祭祀較少見的土地婆,「祭祀土地婆與早期移民的羅漢腳有關!」Mila說道。

廟前蔡逢時卜卦將近一世紀,或許在換上壓克力招牌前,也曾見過當年祈福祭祀後由官道出發的盛況。
導覽結束在廟口夜市裡建於1875年的奠濟宮,一行人在從未踏足過的奠濟宮三樓,喝著第四代經營的廣興堂無糖青草茶,試著遠眺曾舉目可及的大海,聽著Mila解說,遙想當年開墾先民的胼手胝足和慘烈的漳泉械鬥。

一個城市再亮麗光鮮,都一定有蔭暗的角落。
「雨都漫步」不只帶給我們生猛活潑的巷弄和美食,也呈現了這城市的晦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