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新加坡課程 後記與感謝
2023/10/24
We are grateful to have @thewayofkueh with us in the class,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in Kueh between Taiwan and Singapore, which made the class even more fascinating. The Kitchen Society provided an amazing kitchen and extended generous hospitality. What an incredible experience!
前幾篇文分享了我們出發前的準備、開課與參加課程的過程,這系列最後一篇文,要特別感謝讓這趟旅程順利圓滿的所有人!
新加坡七天的開課行程,頭尾的移動兩日,三天工作日,還有兩天留給兩個孩子。我們第一次的海外差旅,兩人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也帶著兩個小小孩。一方面也希望能讓孩子有些有趣的經歷和回憶,另方面也覺得留他們在家七天太長了些,也不太捨得。雖然說旅程中不免有小狀況,小孩發燒、歡歡、行李超重.. 但一切都圓滿,孩子也玩得開心!
上一次跟佩儀是兩個人來新加坡,這次是四個人。
這趟旅程其實從年初的田調階段就開始了。我們的收穫非常多,也結識了許多朋友。
有這堂課程,首先要先有這三種米,我們才能說米、做粿、食粿。感謝台灣 #農改場、育種者和許多老師們的努力。台農秈14的張萬來、楊遜謙、陳隆澤、趙政男團隊,種植者嘉義朴子莊有志;台中秈17的林再發,種植者 三星稻鴨有機米 陳晉恭;臺南秈18的陳榮坤、吳炳奇、李杏芳、羅正宗、許龍欣,種植者 水月農莊 張明麗。
感謝田調階段的 #吉士博 老師、 後壁俗女村、青松大哥和美虹姊的嬸婆朱陳阿鴦阿嬤。
感謝新加坡合作夥伴Christopher與 THE KITCHEN SOCIETY 的Hsin-Yi給我們大力協助與支持,讓課程能順利進行,也感謝Chris在我們開課時,在一旁與新加坡的朋友解釋與說明台灣與新加坡米食製作的異與同,讓課程更加精采。我們特別買了五本 #thewayofkueh (所以回來行李還是很重) 請Chris簽名,送給我們台灣的朋友。
感謝我們新加坡友人Erica視我們兩個寶貝如己出,以我們工作為優先,協助照顧兩個孩子。也見識到新加坡的台灣媽媽聯盟力量強大,在我跟佩儀忙碌工作時無後顧之憂。感謝台灣媽媽Nancy和Olivia、幫手Grace、小寶寶Emma和Yuli。沒有他們,我們沒辦法心無旁騖的工作,也還好課程都順利,沒有漏氣,希望很快還有機會能再見。
感謝跟著我們四處工作的兩位孩子,出門都會問我們是要去玩還是工作,但常常我們的回答都是,去玩也去工作。最後也要感謝一直很努力地讓我們看起來不費力的自己。
記得我們的課程結束時,Chris拍了拍我們的肩膀,跟在場參加課程的新加坡朋友說,他很開心看到年輕人繼續做粿,傳承做粿文化。經過課程,大家都了解台灣米的種類非常豐富,「米不再只是米」,而且更能了解做粿費工費時,甚至也能非常講究地使用不同米,製作不同種類的粿,多數人認為的理所當然,但粿的價值與售價,相較西式或日式糕點,還是弱勢。
「Is Kueh too humble?」他問。
期待很快有機會帶著台灣米到更多地方做粿,介紹台灣的米食文化給更多的人!
特別感謝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的協助與支持!
#taiwangrandmaskueh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