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地圖
大溪米食地圖
2021/12/12
你我手中捧著的、嘴裡咀嚼的每一塊粿,都可能是眼前的阿姨、阿伯、阿嬤或阿公們前一天先到米店糴(tia̍h)米(買米) 、清晨起來洗米、浸米、磨米、壓乾,然後才是炒餡料、包製,最後炊熟才推著攤車到市場販售,費時10-12小時不等的製程。
做粿費時費工,製粿和買粿的人越來越少、年紀也都越來越長。我們發現大溪市場是臺灣少數密集且販售多元種類粿製品的市場,或許和大溪人口組成較高齡有關。甚至目前已少見的幾種粿,使用四至七種青草製作的「草粿(七夕粿)」、「鹼仔粿」,又或是由蕃薯粿隨時代演進成的「月光餅」都能在這找到!
做粿,付出的勞力與汗水,絕對不是幾個銅板的價值。我們為什麼吃、怎麼吃、什麼時候吃以及使用的食材,都蘊含著豐富的米食與節慶文化以及這片土地所滋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期盼藉由你我與這些長者買粿,能實質鼓勵還願意製粿的他們,延長他們製作的時間和意願,粿文化才能繼續留存。
大溪不只有老街,空出個周末的清晨,來走趟大溪市場,在人聲鼎沸的市場中穿梭,按著地圖索驥那些沒有招牌的粿攤,跟他們買塊粿粄吧!我們提供大略的位置、特徵和特色,讓看著這份地圖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大溪米食地圖,有什麼新發現也別忘了跟我們分享哦!

§ 地圖的內容
我們除了標註各個粿攤的位置之外,也談談大溪幾種特別的米食製品,車輪粿、月光餅和鹼仔粿;早期各個節慶會祭拜和食用的粿;也談談秈米、梗米、糯米等,不同米種類製作粿的口感差異。
§ 地圖線上版連結
https://bit.ly/3qFKCid
田調走訪
我們一直希望透過課程,能讓來參與的朋友親身手作,了解粿的製品價值和文化價值。市場一塊粿的價格在20-40元之間,但做粿花費的時間不比製作西式或日式的蛋糕或麵包要少,製品價格卻常常是它們的1/5、1/6。製作者是否有得到合理的利潤,或是是否能認知自己所擁有的做粿技藝,如同主流市場麵包和蛋糕的製作者一般,充滿價值。


今年我們頻繁走訪大溪市場,發現大溪市場不大,卻有著非常密集販售粿的餐車和攤位。我們觀察到製作的/販售的/購買的朋友年紀都偏長。一次因緣際會紀錄一位粿攤阿嬤的製作過程,從販售的前一天清晨到晚上,再到販售當天清晨起床炊粿,準備推餐車到市場。我們在限時動態分享了這段故事,收到年輕朋友的訊息。「阿嬤好辛苦,為什麼不提高價格呢?」
我們無法改變較年長的製作者和販售者對於粿文化的認知,但我們試圖讓他們知道自己擁有的技藝是有價值的,同時傳遞給年輕朋友,粿是美麗的,是更有價值的。我們常常在談年輕朋友不吃粿、不做粿,這樣的文化記憶就會消失得更快,因此我們透過計劃製作了大溪米食地圖。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到大溪,不是只有老街,也可以試著早一些出發,避開車潮到大溪市場走走,按地圖索驥,跟賣粿的阿姨阿嬤們聊聊天,告訴他們還會做粿好厲害。跟他們買粿,也是最好的支持與鼓勵,延續他們製作的時間和意願。
走訪發放
地圖製作的田調階段是太太的孕期,也剛好是天氣最熱的幾個月,她幾個禮拜就必須挺著肚子滿身大汗跟著我走踏大溪市場,內心其實非常不忍。數次走訪,賣粿的阿姨阿嬤們都認她那顆大肚子,「你們又來啦!肚子又更大了!」她們常常看著太太的肚子這樣跟我們打招呼。或許也因為如此,大家對我們都特別友善且親切,田調過程雖然遇上疫情的三級緊戒,也不太影響到計劃執行。
那天早起拿著才印刷完成的大溪米食地圖到大溪市場發放,心情有些忐忑,有些擔心拿到地圖的阿姨阿嬤們的反應。太太也因為前陣子生寶寶,好一陣子沒去走走了。
還好,忐忑的心情隨粿攤阿姨阿嬤們翻看地圖雀躍的神情舒緩許多。有大姊拿出紙筆,把自己的攤位圈起來,告訴一旁的朋友;也有才放置在攤位上的地圖,就被逛市場的民眾索取;最讓我們驚喜的是,一位跟我們互動最多的阿嬤攤位上竟然多了一組精美的玻璃點心架!這位阿嬤摟著好一陣子不見的太太直說想念。「你們不知道,我女兒一直說你們是詐騙集團。現在真的有地圖給她看,她應該會相信我了。」阿嬤說。


我們將地圖擺放上點心架,小心翼翼地理好,覺得應該有些什麼在發酵、在改變吧。

§ 哪裡拿得到?歡迎有興趣店家私訊跟我們索取
桃園
只是光影 獨立咖啡廳
大溪-草店尾事務所
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
游記百年油飯
台北
Carrefour Impact 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
泔 米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