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地圖
2022年大溪米食地圖導覽
2022/10/28
「阿姨,這幾天雨下這麼大,明天你會出攤嗎?」延續去年度大溪米食地圖計畫,今年我們規劃了兩場大溪米食地圖導覽,導覽後也帶大家到 蘭室 品粿用茶。



10/15第二場次的導覽前,已連續大雨了好幾天,我們看雨勢沒有緩解,擔心因為陰雨不出攤的阿姨阿嬤們,打了電話詢問。「粿辛苦做了,就一定會出攤販售,風雨無阻。」阿姨電話那頭回覆。「那雨很大怎麼擺攤?」我們問。「穿雨衣、撐傘呀!」阿姨說得理說當然。
對比10/1第一場次風和日麗的全員出席,第二場次的大雨硬生生澆熄了部分朋友的興致,但還是有一半的朋友,有清晨從台北冒雨搭客運到大溪或開車來參加的朋友。是對粿粄的愛嗎?其實跟佩儀也一度動搖:「雨真的好大喔,是不是應該... 延期?」,直到聽到阿姨電話中的回覆。

我們一行人按地圖索驥一起買粿,與還做粿賣粿的阿姨阿嬤阿伯姊姊們閒聊。
越南嫁來臺灣的阿芬姐生意非常好,常常九點就完售了;熱情的簡大哥知道我們帶導覽,特別製作了好幾張A4寫著他的生平要給時間有限的大家傳閱;帶著媳婦擺攤的春美姐說他是四代賣粿,準備要第五代了,我們總開玩笑說做粿那麼辛苦,媳婦有要接嗎?;有些嚴肅的阮媽媽,在下著大雨的場次那天,在我們七點抵達大溪市場正準備停車時,推著餐車迎面而來,就是他電話中形容風雨無阻的樣子。謝謝他幫我們準備彩蛋米糕龜。「3斤的米糕龜是最小的,不能再小了。你看我的手指做到都變形了。」,他說。
3斤的米糕龜價格是300塊有找。

他們做粿日復一日,有晴有雨,但不分晴雨。大溪不只有老街,空出個周末的清晨,來走趟大溪市場,在人聲鼎沸的市場中穿梭,按著地圖索驥那些沒有招牌的粿攤,跟他們買塊粿粄吧!
兩場導覽活動後,收到不少參與朋友的回饋:
「內容充實,同時更深入認識了傳統糕點」
「很喜歡拜訪攤位和每一位做粿阿姨叔叔對話聊天交流對話的感覺」
「很開心有機會參與到這樣的內容,平常自己來真的沒辦法了解到這麼深入,很感謝長年累月下來的經驗與知識,讓我們可以更親切好懂的吸收!」
導覽時間一個小時,我們後續特別設計了半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讓大家買粿,再到蘭室集合。路上我們都會見到導覽過的粿攤前站著參加導覽的朋友,與攤商買粿也閒聊,聊聊剛剛導覽來不及說的事情。
他們不再只是一攤攤賣著對許多年輕朋友來說,看起來大同小異的粿的「賣粿的人」。
我們就像粿粄世代交流的平台,透過我們的專業,深入解說每種粿製品的原料、製作和口感不同,也與參與的年輕朋友分享這兩年與阿姨、阿嬤和阿伯累積的互動、認識和故事。
也有朋友提出,是不是能讓賣粿的他們參與的更多、更深入。但我們自己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和覺得自在的方式。
誰喜歡說就讓他有機會多說一些,有舞台可以說,就像愛分享的簡大哥。
誰喜歡做就讓他有機會多做一些,有粿粄可以賣,就像愛做粿的阮媽媽。
我們一直以來致力於米食文化的推廣和製品價值之提升,提供世代粿粄交流的平台,使年輕世代重新認識米食文化價值,也讓依然會做粿的長者們認知自我價值。
大溪不只有老街,空出個周末的清晨,來走趟大溪市場,在人聲鼎沸的市場中穿梭,按著地圖索驥那些沒有招牌的粿攤,跟他們買塊粿粄吧!我們提供攤位的大略位置、特徵和特色,讓看著這份地圖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大溪米食地圖,有什麼新發現也別忘了 tag #大溪米食地圖 跟我們分享哦!
§ 地圖線上版連結
https://bit.ly/3qFKCid
§ 更新的內容
新增4攤攤位資訊。
新增2位粿攤的背景與故事QR code。
新增QR code分享今年度兩場次米食地圖導覽的過程與內容。
新增QR code線上版地圖連結
§ 哪裡拿得到
我們也計畫放置在桃園各個友好店鋪。也與去年一樣,若外縣市有興趣的店家願意擺放,歡迎主動跟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