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文化
大溪車輪粿與七夕七娘媽信仰
2021/12/06
曾聽我們的呂阿嬤提過,以前春入夏時,會吃一種四種或七種青草加入蓬萊米或在來米的草粿。在大溪經營剛滿兩年,也時常聽聞大溪在地特殊的粿製品,「車輪粿」。與地方做粿或販售粿的阿姨或阿嬤們聊起,它是使用4至8種青草製作的一種草粿,而使用的青草種類眾說紛紜。

通常在農曆4月初8的佛祖生和7月的七夕前夕能在大溪市場見到攤販販售。因為它的形狀類似車輪,大溪的朋友給了它「車輪粿」這個名字,原來和阿嬤提到的草粿是一樣的!

今年七夕前夕,我們走訪了大溪幾位阿姨和阿嬤的廚房與他們一起製作車輪粿,也跟著他們一起採集青草。採草的過程,阿姨阿嬤們總會聊起小時候家族做粿的場景,跟著親戚鄰居的孩子一起採集,好不懷念。幾種台灣常見的青草,雞屎藤、史君子、艾草、魚腥草、開脾草、紫蘇和苧麻葉都是可入粿的選擇,端看製作者的喜好、習慣或是周遭取得容易與否而定,但雞屎藤是一定會有的。「雞屎藤是車輪粿香氣和顏色非常重要的元素!」幾位阿姨阿嬤們異口同聲地說。但因為除草劑的使用,又或是現在居住和環境的改變,許多早期常見的青草變得難以尋覓,因此像是絲瓜葉、地瓜葉或空心菜葉等家中常食用的蔬菜葉也就被拿來入粿。

車輪粿的青草處理以及特殊的線切割,都是製作上非常特別且迷人的過程。將青草清洗後剁碎加入浸泡過後的米中磨成漿,過程散發出濃厚的青草香,磨出來的米漿呈現淡雅的墨綠色。成團後的線切割儀式感十足,阿姨阿嬤們會咬著線,熟練地切割出一片片車輪狀的草粿。


我們常在談早期做粿最重要的目的是拜拜,車輪粿也沒有例外。七夕當天,我們跟著幾位阿姨阿嬤拜七夕七娘媽,祈求家裡的孩子能平安,都能健康長大。他們點了香,煙冉冉升起,燭台火光搖曳,拜拜時的儀式和靜默,總能讓人感到平靜。燭台兩側擺著雞冠花和圓仔花,一只圓鏡、胭脂和梳子,七杯茶水、七碗雞酒、七份車輪粿、一碗油飯和七娘媽金紙。

只看他們拿著香、望著天、閉著眼,嘴裏念念有詞。我們才意識到,不論是製品的準備、祭拜的方式或過程,都只是種媒介和形式。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們衷心祈望孩子健康平安的心。特別是疫情紛擾的這幾年,感受更是特別深刻。

那無法描述的冀望,是始為人父母後的我們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