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文化
2024台中東勢新丁粄節
2025/03/01
每年元宵全臺各地都很熱鬧,同時也讓我們很苦惱,必須抉擇要到哪裡、哪間廟宇記錄上元節的活動,更讓我們興奮的是這些歲時祭儀和米食製品也都有著脣齒相依的關係。
幾年前因緣際會認識了在台中東勢深耕地方文化和田野的 大茅埔調查團 吳哲銘 哲銘哥,去年很幸運也很感謝他帶領我們參與一年一度的台中東勢新丁粄節,因為有他多年累積研究在地文史,更讓我們得以深入觀察在地居民如何過節。
當日清晨天還沒亮,我們帶著家裡姊姊跟著哲銘哥的腳步來到吳師傅家,我們到的時候幾位師傅正搬著粄印,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型的粄印,非常驚人!


師傅們先在粄印上抹上一層油,確保最後完成的新丁粄好脫模不沾黏,之後再架上兩側木板,固定粄型和厚度,粄印準備就緒,師傅們分工將事先蒸好近百斤的「熟粄糰」平鋪進粄印。

除了我們一般較熟悉的製作方式,從浸米、磨漿、壓乾成粞後揉成糰、包餡炊煮之外,也有這種「熟粄粞」的做法,米同樣經過浸泡、磨漿、壓乾成粞,揉成糰後不包餡,而是直接蒸熟成熟粄。而要將如此大量且水份蒸發的熟粄鋪上粄印,需要極大的力氣,除了要將熟粄拉平防止回彈,還要用力壓印進刻印裡,龜紋才能清晰漂亮。


一層糰、一層餡、再一層糰,大粄完成後蓋上一塊事先包上保鮮膜的木板,將木板固定四角,再合力將粄180度翻轉,拆卸粄印後細心的師傅們會再用刮板將周圍多餘的粄刮除,最後在邊緣墊上新鮮的香蕉葉才算是大功告成。



師傅們連續製作了3-4個大新丁粄和桃粄,這時天也亮了,要將大粄送往活動會場的小貨車也陸續抵達,眾人合力抬上車。


也有民眾開著轎車來取訂購的紅粄,我們才知道後方還有個廚房,裡頭是吳師傅的家人和幫手們,都在忙碌著製作相對小尺寸的紅粄,師傅的家人端出了一隻分切好的紅粄給現場的我們品嘗,帶點透明的粄皮一口咬下軟𩚨軟𩚨,餡料有別於我們熟悉的紅豆餡,是我們阿嬤過去常提到的花豆餡,還帶些花生油的香氣非常好吃,忍不住一塊接著一塊吃,我們沒出什麼力,卻在活動前先吃到了新丁粄,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看完大粄的製作,哲銘哥帶我們來到街上,接力的是一群賣力炒糯米飯的阿嬤、阿姨們。

若以米食製作的角度來說,清晨看師傅們製作的大粄是漿糰型米食,阿嬤、阿姨們製作的則是米粒型米食。他們將泡好的圓糯米瀝乾,入滾水稍微煮過也讓糯米吸收更多水份,是俗稱的「水炸法」!再將糯米撈起放入裝了蒸籠布的蒸籠,蒸熟的糯米飯再倒入大鍋,加入、糖、米酒和白芝麻粒,數人輪流用木棍不斷攪拌直到米粒均勻上色,累了就呼喚換手。一旁的我們完全能感受翻攪整鍋黏稠的糯米飯會需要多大力氣,阿姨們手邊忙著,還能一邊與我們閒聊,細數自己做了幾十年這樣的粗活,也感嘆不知道還能這樣做多久。



閃耀著褐色光澤的甜米糕完成後盛入盆裡,幾人合力將盆搬上推車。上了推車的米糕盆被推往街上的另一頭,頭也不回,我們選擇跟上推車的軌跡,轉頭看著阿嬤、阿姨們繼續重複上述動作,一鍋又一鍋。


推車帶我們來到不遠處的鯉魚伯公廟,接手的是另一群師傅,他們將陸續推來的一盆盆甜米糕往桌上倒,或堆或推地慢慢塑形,有了龜的雛形,接著會在背上印出龜殼紋路。廟畢竟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許多參拜的信眾也帶了孫子或孩子,師傅們發下裝了葡萄乾的碗,示範如何將葡萄乾黏上紋路,也讓大家能一起動手參與。「有年輕人願意參與真好,再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或幫忙,每一年都很有可能是最後一年製作了。」在我們一旁的叔叔、伯伯們感嘆著。




過去我們也曾在土地公生的日子於桃園八德三元宮前欣賞過各具色特的米糕龜,不過直到這次才有機會親眼看見和參與製作的過程。廟裡的伯伯們看著從清晨就跟著我們看粄、看龜,不吵也不鬧,賣力地黏著葡萄乾的姊姊,送了她一個新丁粄燈籠,姊姊開心掛上說以後還想再來。


每一次的觀察,總能悟出一些做粿、做粄的道理,使用熟粄做大粄,可以將烏龜無限放大,總不可能將這麼大隻的紅粄或紅龜粿塞進蒸籠裡。使用水炸法做甜米糕,可以縮短瓦斯蒸炊的時間,從前薪柴的取得是多麼可貴!也因為高糖和高含水量增加了米粒的柔軟度,才得以壓成一隻隻緊實壯碩的米糕龜,好完整切成片分送給前來的信眾,軟軟𩚨𩚨咬進嘴裡也將平安吞下肚。節慶做粄粿,男女分工也非常值得觀察,女性多在後頭默默參與製作,男性負責較多需要力氣的工作,製作的場合也多在廟宇前。

過去製作新丁粄或桃粄是客家族群與鄰里和神明分享過去一年家中新生兒到來的喜悅,也同時期盼孩子們都能平安健康成長。隨著時代變遷,或許最初的目的已逐漸模糊,不過從集結眾人之力呈現如此真切製粄、製糕的過程,依舊能窺見過去農村時代藉由慶典與米食,連結人與人、與神、與自然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直擊東勢120斤巨型新丁粄製作 by 吳哲銘 https://bit.ly/4ifHIWU
Instagram post ft. Yun Hai 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