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文化
屏東在來米製品走訪 ft. 吉士博老師
2023/07/18
與大家預告我們九月要到新加坡開課的消息,收到許多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朋友的私訊,詢問日期跟課程細節,覺得開始緊張起來。
這趟前往新加坡的課程,我們將介紹臺灣的在來米種,預計會帶3-4種在來米,製作3種不同的在來米製品與新加坡的朋友交流。課程合作 #thewayofkueh 的作者Christopher知道我們課程內容後,告訴我們,隔一天他的課程會製作東南亞相關的在來米製品,兩堂課程呼應兩地食材和烹飪特色,我們自己也超級期待!
也因為這次的合作,我們想更深入了解臺灣不同在來米製品的製作,又因為我們自己出生、成長與求學都在北部,一直都希望有機會前往南部探索。特別詢問了屏東科技大學的吉士博老師,請他帶我們認識南部的在來米製品。
跟著老師的腳步,我們走訪屏東高樹、內埔,也到了萬巒的 老厝54。


我們熟知的 #九層粿,在屏東又被稱為「#泔模粿 或 #紅目粿」(ám-bôo- kué)。過去堆疊九層,現在兩層、三層、四層都有人製作。老厝54的美香大姊將一層加入些許鹽的鹹白米漿炊至表面稍微結成固體,再倒入褐色的甜米漿,一層層疊起,嚐起來鹹甜帶有濃厚米香,軟嫩微彈是較硬的在來米加入大量水份特有的口感。炎熱夏日,吃不下飯,這樣的粿能補充水分也能增加熱量。


除了九層粿,也品嚐到金詔阿嬤和女兒當天早上煡(khi̍t)的紅豆甜粿。

時常聽我們阿嬤述說南部的甜粿製作有多神奇,那根木棍不斷攪拌,常常都能把鍋子給黏起來。我們雖然還無緣親眼見證,倒是第一次吃到煡(khi̍t)的甜粿。黏黏的甜粿用筷子捲起,就像小時候吃麥芽糖一樣,技術越好,能吃到的甜粿就越大卷。卯足力氣捲了一大支甜粿捲,入口香甜的炒糖香先在嘴裡散開,齒頰間感受全糯米的軟Q口感,最後紅豆的香氣才漫延開來。和我們平常吃習慣的甜粿完全不同,好像發現了新世界,真想馬上回家和阿嬤分享。


各式粿粄的口味與名稱,對南部許多居住在同一區域的客家或河洛人來說,因為族群的不同,還是有著不小差異,但也都各自包容,甚至融合。紅龜粿除了我們熟知的紅豆餡外,阿姨和阿嬤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從前還吃包 #花豆餡 和 #樹豆餡 口味的。
「以前的自己種的花豆好Q好綿密」。
「如果到河洛人的市場賣粿,是要賣河洛人,裡頭要包米餡」。
「我們的草仔粿還會包冬瓜糖」。
阿姨阿嬤們搶著分享自己印象中的粿粄,一來一往,我們則分享觀察到的南北差異。粿粄的世界好大好美,雖然許多阿姨們過往的記憶滋味已難追尋,但我們很開心還有機會能聽到他們述說。
台灣在來米粿製品仍舊多元,一層層的米漿,疊起了族群、歷史、區域與物產特色,也一層層地堆起了多元的台灣米食文化。
**泔模粿、紅目粿名稱說明可參考 我家的餐桌(灶邊煮語) #陳淑華 老師補充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