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新加坡課程 行李打包與食材購買
2023/10/03
出發前往新加坡開課的行李打包,我們準備了一個最大尺寸的行李箱,裝了將近10公斤的米、做九層炊用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的二砂糖和台糖古早黑糖、沾煎好的蘿蔔糕吃的 御鼎興純手工柴燒黑豆醬油 米粒醬油、炒米篩目用的 豆油伯 - 六堆釀興業有限公司 醬油、素蠔油與 上安農場 的有機香菇、課程用的米篩木板、挫蘿蔔的菜挫、蘿蔔糕用的竹籃、泡米的保鮮盒、我們的圍裙、粿袋和 @dearclarissa 的新書 #madeintaiwan。除了課程中會用到的食材和器具,還有要送給新加坡合作開課夥伴的伴手禮,剛好裝好裝滿!登機前託運時傻眼,因為總共是28公斤,老闆只好拿出5公斤的米自己hand-carry。
其實一度要扛Vitamix去,最後因為電壓不同,也因為真的太重作罷,不過這次經驗讓我們確信未來再重、再苦還是要扛去。
帶了這麼多米和食材,身為台灣人早已習慣要特別小心,不能誤帶肉品或水果入境。那新加坡呢?我們一開始也很緊張,上網查了新加坡的規定。結果是,幾乎什麼都能帶!舉凡各種肉類、海鮮,甚至雞蛋都可以帶,不過限定每人只能帶30顆 (什麼啦?) 我們也就安心打包了!
後來才知道,因為新加坡大多食材仰賴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進口,他們本身是沒有農業的!成長在農業大國台灣的我們好幸福,能自給自足,不仰賴進口,還有各種口感的米種、美味的水果與好吃的豬肉!
早在今年五月份,我們就開始與 #thewayofkueh 的作者 Christopher 和料理教室 @thekitchensocietysg 的創辦人Hsin-Yi開了幾次線上會議,討論課程和相關安排。雖然與Chris沒有真正見過面,僅是在IG上往來的網友,我們還是厚著臉皮,請他在課程前空出一日帶我們逛逛市場,採購課程中需要使用的食材。他很快就答應我們的請求,說會帶我們逛逛在Chinatown的wet-market。市場採買這個行程,甚至比課程內容都還早確定。
市場採購當天下起了傾盆大雨,跟佩儀兩人狼狽地看著導航,在騎樓穿梭,前往Chris跟我們約好「牛車水大廈」招牌下的碰面點。「總算見面了」我們說。第一次見面我們互相寒暄。Chris說新加坡好一陣子沒下這麼大的雨了。他帶我們下樓,去了幾攤他熟悉的菜攤,我們買了些紅蔥頭、蒜頭和韭菜,也沒忘了要做蘿蔔糕的白蘿蔔。
這是我們第一次用中國蘿蔔做蘿蔔糕,本來想著要扛台灣蘿蔔去,不過不對時,台灣這時候的蘿蔔也是中國進口,乾脆就新加坡買買。吃慣、也只吃台灣豬的佩儀,在掛著印尼豬肉的豬肉攤前懷疑人生,擔心會不會影響他自己認為的炒米篩目風味。
本來要帶的蝦米也因為冷藏問題沒解決,索性也就當地買了。只有米我們不妥協。
採買完食材,Chris帶我們上了兩層樓,是非常熱鬧的food-court。才上樓就讓我們眼花撩亂,各種看似熟悉的小吃或店舖名稱,但又不確定是不是我們想得或吃過那樣。「釀豆腐」的店鋪前是滿滿豆腐與魚漿的一百種吃法(誇飾法),魚漿與豆腐、豆皮,能包著、被包著或夾著;「水粿」的斗大招牌很難錯過,類似我們熟悉的碗粿,老闆將事先炊好的純白碗粿挖起,放上防油的牛皮紙張,再淋上蝦米、菜脯和油蔥熬煮的醬汁;現做的剎騎馬(沙琪瑪)蛋香特別濃郁,豬油增添香氣,但較軟黏的口感讓我們不太習慣;沒看過現做的豬耳朵餅乾,非常有趣,新鮮酥脆,香氣十足,我們非常喜歡!
菜攤的每一把菜、醬園的一罐罐黑豆豉,又或是店鋪或食材的名稱與氣味,都能激起我們一行人討論台灣與新加坡在烹飪和飲食文化的種種差異。「你有、我也有」、「你們的稱呼、我們的稱呼」。
在我們課程前的幾天,我們品嘗了不少新加坡的粿,感受深受馬來、印尼、印度、泰國影響,各種顏色繽紛、風味多元又豐厚,也帶有各種豐富想像力的粿。真的不吃還好,吃了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課程,擔憂我們製作的粿相對平淡且簡單,台灣在來米的內斂香氣能引起新加坡朋友的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