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菜包與菜繭 ft. 澎湖離島出走 Isle Travel
2023/11/03
離島出走 isle.travel 的馥慈幾個月前捎來訊息,邀請我們到澎湖講座。與馥慈討論,希望除了講座,還能有更多與澎湖米食的交流。我們知道澎湖 #菜繭 好久了,卻沒有真的吃過,提出有沒有可能我們製作菜包粿,也邀請地方的人製作菜繭,呼應兩地在冬季會製作的米食。
活動前才知道,馥慈把她80歲的蔡春花阿嬤請來做菜繭!馥慈是千拜託萬拜託才請到她(我們很懂) 佩儀超級開心!
我們熟悉的菜包粿,內餡多是拌炒香菇和蝦米的新鮮蘿蔔絲,微辣的口感來自我們說的靈魂白胡椒。澎湖菜繭內餡多是高麗菜與紅蘿蔔,春花阿嬤拌炒小管和干貝… 我們大呼奢華!馥慈卻說:「這都是阿嬤冰箱裡時常會有的食材。阿嬤還煩惱會不會不夠澎拜。」
有種澎湃叫做阿嬤覺得不夠澎湃!
我們製作的菜包粿外皮以糯米為主,熱吃軟黏,冷吃軟khiū;澎湖菜繭外皮以吃飯米蓬萊米為主,需要趁熱吃,飽足感十足。我們猜想,澎湖不產米,利用平時吃飯的米做粿,一米多用。菜包粿襯的是柚子葉,菜繭襯的是海邊常見的黃槿葉。先前我們貼文的尋「柚子葉」啟示,真的到了澎湖才見識到冬季的風有多大。聽說本島的人都難以想像,要親身感受過才能理解(這是真的!要形容的話就是颱風等級的風每天吹) 也因為風大又少雨,許多作物生長不易,而以根莖類耐旱作物為主(譬如地瓜),也是柚子葉難尋的原因。
春花阿嬤閒不住,等不及參加活動的朋友,自己就包起菜繭,還吩咐一旁修石滬的坤師幫忙他揉粿。馥慈遞上用魚篩盛裝的黃槿葉給阿嬤,一邊試圖阻止阿嬤全部包完。黃槿葉夠大,一葉就能放2-3個菜幹,阿嬤豪邁地一葉葉端放進我們特別拜託馥慈借了能使用在魚灶上的圓形木蒸籠裡。
其實佩儀意識到兩種製品使用的米種差異時,就開始焦慮。以蓬萊米為主的菜繭需要夠大的火力才會熟,但我們以糯米為主的菜包粿火力不能太大,不然很容易軟塌。所以照片拍起來美美的炊粿過程,其實現場是佩儀與阿嬤的矛盾大對決。
馥慈說,「這是魚灶第一次炊粿,而且成功了。成功的消息引起其他村子的小騷動,魚灶竟然可以炊粿!」我們聽到覺得可愛。後來想想,有火有灶,當然可以炊粿的理所當然,對於一直以來只煮魚,因為產業沒落而閒置的魚灶和重建它的馥慈來說,有了更多想像,一定有特別意義吧!
菜包粿與菜繭,兩種兩地在冬季會製作的米食,不同餡料與米種,相互呼應,也看出兩地食材與物產差異。
在澎湖待了三天兩夜,兩天都早起逛北辰市場,進行了講座和課程示範,充實又緊湊。可惜的是這次沒有踏到海、認識石滬。課程後,我們買了一本馥慈最近出的書 #回到滬之島:澎湖石滬與里海生活誌,也請他簽了書,帶回桃園細細閱讀,從書中感受澎湖石滬的魅力,推薦給大家!